很遺憾,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
“一增四改”模式,即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改種耐密型品種、改勻壟種植為大小壟種植、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改人工種植為機械化作業。該項技術是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在調查分析我國玉米生產現狀和國際玉米增產基本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近年玉米科研成果集成的綜合玉米增產技術體系,近年來增產效果顯著。
一增
增密度
合理增加種植密度即根據品種特性和自然生產條件以及產量目標,因地制宜將現有生產上偏低的種植密度普遍增加。國內外科研和生產實踐均表明: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單產的主要抓手。玉米畝產量的構成是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在單株產量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畝穗數越多,產量越高。
玉米是單稈作物,不像小麥、水稻那樣可以分蘗,一般每株玉米只能收獲1個果穗。因此,在影響玉米產量構成的要素中,密度最易受人為栽培措施所影響,只有在播種、定苗等環節中合理操作,就能達到所要求的密度,而穗粒數和千粒重則受到許多綜合因素的影響。因此增加種植密度是提高玉米產量的抓手。
四改
改種耐密性高產品種
耐密型品種不完全等同于緊湊型品種,耐密型品種是緊湊型玉米品種的進一步發展。
耐密型品種首先要具有適宜密植的形態特征,即具備株型緊湊、葉片上沖、小雄穗、堅莖稈、開葉距、低穗位和發達根系等形態特征,還能密植(5000株/畝)而不倒,果穗全、勻、飽,無空桿,還要具有較強的抗倒伏能力、耐陰雨霧照能力、高密度適應范圍和較強的施肥響應能力。
改勻壟種植為大小壟種植
通過大小壟種植和合理密植,可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作物生長的邊際效應,使玉米單株與群體協調發展,同時便于田間管理,有利于機械化作業,減少粗縮病等病蟲害的發生,可以大幅度提高密度、單位面積穗數和產量。
改勻壟種植為大小壟種植時,一般大行距為70~80厘米,小行距為30~40厘米,播種深度為3~5厘米,可適當延遲玉米收獲的時間。
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
目前我國化肥利用率水平較低,主要原因是沒有按照作物需要合理地搭配肥料種類、比例、數量、時間等;采用地表撒肥等不合理的施肥方法,引起大量的揮發和流失,肥效不高。
改配方施肥一是要按照作物需要和目標產量,科學合理地搭配肥料種類和比例;二是要把握好施肥時期,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在需肥關鍵時期集中開溝深施,科學管理;四是水肥耦合,以肥調水。
改半機械化種植為全機械化作業
推廣玉米機械化作業,即耕地、播種、施肥、中耕、除草、收獲等各個農事環節實施機械化作業。
通過機械播種可以提高播種質量、加種進度、增加適期播種比例和出苗均勻度,實現一次播種保全苗,保證苗全、苗齊、苗壯。可以進一步規范和優化玉米行距,并對玉米品種的抗倒性、整齊度和適期成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大大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簡化作業環節,提高作業效率,節約生產成本,提高投入產出比。而且提高秸稈還田,培肥地力,避免焚燒秸稈污染環境。